“自残”系列③丨关于自残的一些误区及应对方法


①注意身边人是否身体部位上有类似刀疤、勒痕、针孔等不明伤口。
②鼓励并指导人们发现同伴有此类情况应如何寻求帮助。
一般而言,自残者更愿意向自己的好友同伴透露自己的自残行为和倾向。
因此,同伴间的支持和鼓励对自残者更加重要。
③主动询问疑似自残者的情况,但是询问的方式非常重要。
因为当被问及自残时,自残者很可能会掩盖真实的自残原因,而会找借口搪塞,比如,他们会说“这是我不小心被小猫抓伤的”。
因此在询问有关伤口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使用不带有威胁性和保持中性情感色彩方式询问。
因为自残者常常出现回避反应,所以,正确的询问方式才有可能诱导自残者说出实情。
坚持不懈,中立的以及真诚关心的询问方式可能会获得自残者的诚实回答。
④避免表现出震惊,指责,或表现出遗憾
自残会引起羞耻感,因为经常割伤或灼伤造成的疤痕可能是永久性的。
同时,由于人们缺少对自残的了解,家人或老师经常会对此产生误解,从而造成自残者的阻抗或回避(更不愿意倾诉和寻求帮助),如家长或老师会指责孩子,类似于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怎么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如果家人以震惊或惩罚的方式表达,可能会强化自残行为并导致自残者在今后避免寻求治疗。
⑤增加人们对媒体的影响的了解
在过去十年中,以自残行为为特点的图片、歌曲和新闻文章在互联网上显著增加。
自残行为会在有潜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群体中产生模仿行为,社交媒体所传播的视频、图形会成为自残行为触发因素。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青少年和年轻群体有批判性的,科学理性的看待媒体传播,避免模仿行为的发生。
我们如何自我预防自残行为?
①提高应对和调节情绪感知和冲动的能力。
我们应该专注于发展有效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
尝试在自残的念头燃起时,逐渐地换一些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式。
例如:
学习基本的自救知识;
用红色的记号笔来代替刀子在手上做标记;
击打枕头/垫子,或者把自己埋在枕头/垫子里发泄情绪;
通过尖叫、呼喊等方式代替自残;
在手腕/脚腕上绑橡皮筋,当感受到情绪无法自持时,轻轻地弹橡皮筋;
远离酒精和毒品等等。
在自己几乎可以不再通过伤害自己来调节情绪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更加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了。
②加强社交联系
许多自残者报告出高水平的孤独感,缺少社会支持,以及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较低。
他们也更有可能体验到较低的自尊水平、被忽视感和羞耻感。
因此,以一种真实和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接触和联系,并鼓励自己参与一些有意义和高质量的社交活动来帮助自己塑造积极的自我认知。
我们可以先从多参加身边好朋友的聚会开始,慢慢找到与社会接轨的感觉,然后循序渐进地寻找并参与有意义的社交。
③可以发挥同伴作用进行减压
人们对自己的好朋友吐露心声是非常常见的,试着将自己的遭遇和痛苦告诉自己的伙伴。
如果ta真的是你的好朋友,不要担心自己将自己的痛苦告诉ta后会影响到友谊。
真正的好朋友会愿意尝试理解你的需求,减缓你内心的压力,甚至帮助你改善自残的念头。
④不跟风,不模仿,不推崇
自残行为不应该成为一种畸形的“潮流文化”。
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对生命的尊重,和增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莫将自残视为洪水猛兽,伤痕不仅仅代表一段悲伤的经历,它还代表了我们努力尝试克服的勇气。
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很大概率不会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但那又如何?在磕磕绊绊中,我们每个人依然顶着痛向前,去追赶着属于我们的未来。
本篇文章不支持那些自残式求原谅或挽回等不纯目的型行为。
切勿通过这样的行为去利用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担心来捆绑别人。
捆绑来的不是爱而是忧心忡忡。
这种以爱的名义恐吓/威胁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最后,如果发现身边人的自残行为存在高危险性,请您积极地为他们寻求有效的治疗帮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