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爱是双向奔赴,不是放低姿态。”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在一般常识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是为什么有人以“痛苦”为乐呢?

生活中这样的事也常有发生。

有的人深爱着让自己持续痛苦的人,也有人会反复地陷入自我伤害。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虐待别人?又是为什么人们不离开让自己痛苦的人?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施-受虐关系”。

(本篇仅讨论普遍意义上的施-受虐,不特指BDSM。BDSM已被世卫组织明确列为一种兴趣偏好。)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什么是受虐倾向,什么是施虐倾向? 

受虐倾向指的是一个人为了感到“愉悦”,主动地去追求痛苦。

受虐方总会自我贬低,认为自己除了“依赖”别人就别无选择,或者是不能做出其他的选择。

因此,受虐者会希望找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人,让对方主宰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臣服”的体验中,受虐者会感到快乐。

这种“臣服”有多种形式。

有的受虐者只偏向于在性行为中受虐,以此获得性快感。

但也有人只倾向于精神受虐,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与“受虐倾向”相对的,是“施虐倾向”。

施虐倾向指的是一个人通过给别人施加痛苦,来获得“愉悦”。

施虐倾向细化为“统治型施虐”和“折磨型施虐”。

“统治型施虐”,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来主宰他人。剥削他人的心理和实际资源。

“折磨型施虐“指的是对别人施加折磨,或者观赏别人被折磨。

施虐者往往会同时展现这两种施虐倾向,既想利用他人,又会因为他人的痛苦感到愉悦。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施虐与受虐其实是一枚硬币上的两面

从很多个方面来看,施虐和受虐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象。

但实际上TA们有着最基本的共同点——施虐者和受虐者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

TA们在关系中都丧失了一定的自由和独立,彼此依赖和相互需要。

受虐者依赖着施虐者“主宰”自己,将自己完全放置于施虐者的评价体系中。

从此,自己生活的快乐与痛苦、人生的目标与意义都由施虐者来定义和决定。

这种依赖使得受虐者完全依附于施虐者生活,以至于失去了施虐者TA们将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受虐者的生活目标将很大程度上变成如何留住施虐者。

在这种心理下,TA们甚至会下意识地操纵施虐者,好让对方继续为自己承担一切责任。

另一方面,看似“主宰一切”的施虐者也同样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

从表面上来看,施虐者十分强大,主宰受虐者的一切。

但TA们其实也高度依附于受虐者。

施虐者们需要受虐者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和力量,TA们也需要从施虐者上获得愉悦的感觉。

施-受虐关系也并不一定就是一对一。

施虐者可能会长期钓鱼甚至大量开发,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某些真正地心理缺憾。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施虐者们并不能有意识的感受到自己对于受虐者的依赖。

只有在两人的关系濒临断裂时,施虐者们才开始感受到“被掠夺一般”的惊慌。

TA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施虐者的依赖,所以拼命挽留对方。

常见的情况就是,施虐方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虐待、恐吓对方以及某些威胁、要挟;但一旦受虐方真的再也承受不了想要离开时,施虐方反而会立刻表现出“反思”的态度来苦苦挽留。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施虐-受虐关系是爱吗?

有人会称这样的关系是“虐恋”。

但事实上,这样的关系只是一种“共生性结合”,或也可以说是依赖共生关系。

施虐方和受虐方只是在一起,相互需要、彼此依赖。

这种“共生”关系和爱的关系不同。

首先,在爱的关系中双方会真心关注对方的需求,从而帮助对方实现真正的自我。

其次,在爱的关系中,双方都保持了个人的完整性,双方是以基本完整独立的人格去相处的。

不过,爱的关系中可能存在一些施虐和受虐的元素。比如说BDSM,作为一种追求愉悦的兴趣爱好,但这依然是在双方是安全、平等和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RACK原则与SSC原则)。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施虐-受虐关系?

①受虐者通过交出自己逃避了责任

受虐者为了逃避责任,付出了自由的代价。

从根本上来说,许多受虐者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为自己承担责任。

TA们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也因此焦虑于是否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有的受虐者会向施虐者交出自我。

一旦如此,自己就可以从责任所带来的恐惧和未知中解脱出来。

②施虐者利用受虐者来逃避无能为力感

施虐者与受虐者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交出了自己的“独立性”。

施虐者对于施虐的追求也正是来自于对于自身的无能为力。

认为觉得自己软弱无用,才迫切地希望通过折磨与统治一个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和力量感。

③受虐者和施虐者都在这段关系中逃避了独立

当我们作为独立个体面对生活时,我们会感受到存在孤独,所以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一个矛盾:成为自由的个体,就必须承受孤独。

有些人为了逃避孤独,放弃了自由,舍弃了自身,选择进入一段融合共生的关系。

施受虐关系,是最典型的共生状态。

受虐者为了融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感、完全的自我牺牲,愿意为别人做任何事,忍受痛苦又享受痛苦;而施虐者恰恰是享受支配感的人,甚至以羞辱、主宰别人为乐,这样的两个人就形成了互补。

一方是通过被别人控制,另一方是通过控制别人,两人都获得一定的联系感和安全感。

这种逃避方式也可能发生在人与某些事物之间,比如某个使命、项目、团体、政权或国家等,着装一致、语言一致、生活方式一致,这些都可以使人摆脱孤独感。

在这样的融合关系中,自我是不存在的,因为人自身已经被工具化。

通过施虐获得的安全感和满足更像是一种虚妄的假象。它只能暂时地遮掩人们对于自我的焦虑和恐惧。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为什么受虐者无法逃离自己的内心?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受虐者们可能在长期的控制和掠夺下,在社交或者经济上完全依赖于施虐者。

或者是担心结束一段关系后,可能会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带来心理影响。

更直接的担心,也有可能是害怕在尝试离开施虐者时,受到真实的暴力威胁或者伤害。

同时,这样的关系,让TA们感到安全。

这可能和受虐者们生长的模式和经历有关。

关系中的持续表现出受虐倾向的人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会”讨厌自己。

在TA们的认知中,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也不值得被爱。

因此在长大成人后,人们也会选择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去。

这样的“熟悉感”即使是痛苦的,但却是与TA们对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果然我不配被爱”。

为了寻求这种能够带来安全感和熟悉感的痛苦,受虐者们可能会从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糟糕的伴侣。

也有可能在潜意识中的影响下将一段亲密关系变得糟糕。

这种“痛苦倾向”也映射着TA们一直没有实现过的愿望——“一段充满伤害的关系”,在重重考验后变得有爱。这是一个受过伤的孩子,都有过的心愿:希望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变得爱护自己。

甚至,受虐者们会认为施虐者们偶尔对自己流露出的善意是一种“爱”,而只有自己能看见这份“爱”

TA们也会希望这份“爱意”能够延续,而不是直接将关系终止。

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人们会觉得自己一定是“幸运”的那一个,相信对方会从“伤害性的”变成“充满爱意”的。
为什么要选择“施-受虐关系”?
 
怎样改变施受虐关系?
①对于伴侣

之前提到,施虐和受虐关系中,双方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向对方索取。

但是真正的爱意味着“对于对方的肯定,关注对方的需要,通过分享和付出帮助对方实现真正的自我”。

要做到这一点,人们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放弃自己奴役或者被奴役的需求。

这需要人们在沟通中了解和倾听对方的需要,而不是依靠“猜测”来臆断。

同时,尊重需求不等于纵容。

如果发现对方使用受虐/施虐的方法来逃避痛苦,也需要有勇气指出,并力所能及的提供支持。

②对于自己

受虐-施虐都来自于人的自私。

而真正的爱的关系,是建立于“自爱”之上的。

只有人们能够爱自己,才能够去爱他人。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自爱”即“自私”。

但其实从本质上来说,TA们是截然不同的。

“自爱”是能够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下,去做自己;并且能够自我支持自己的发展。

而“自私”则正是因为人们做不到“自爱”,没有办法自我支持;才不断地向外界索取资源来填补自身的需求。

自爱,并不来自于别人的给予,而是依靠自发的努力。

这需要人们尊重自己的独立性,为自己的需求负责,并承担起责任。

如果现在还感到太难的话,可以从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项开始,试着为自己承担责任。

在这样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有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而且这个过程也并不可怕。

最后,【训猫】希望你能记住:无论任何关系中的任何角色,你永远值得更好的爱,值得让自己更有力量的爱。
以上。
好文推荐知识科普

越「变态」才能越成功?

2022-10-16 21:54:21

好文推荐知识科普

tj氛围干货之音乐推荐

2022-10-22 22:27: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